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激发文化自信的活力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情怀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融通,在开放包容中彰显勃勃生机,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历久弥新。在中华文明史上,灿若星辰的文化巨匠,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在中外交流史上,无论是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先河,还是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播撒了和平和友谊的种子;无论是盛唐时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还是宋元时期贸易大港泉州创造了不同文化元素和谐共生的文化奇观;无论是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还是利玛窦来华搭建起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的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概念,融合外来文明,实现交流互鉴,使开放包容成为中华文明亘古通今的鲜明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是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文明立场,赋予了中国文化返本开新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一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面对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上升,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共同发展、普遍安全、文明进步的人类文明指向,这不仅是中华文明“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等传统价值理念的当代体现,更是当代中国促进合作、致力共赢的行动指南。二是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等重大论断,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的历史。三是在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文明。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内容、拓展新空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中华文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开放性赋予了中国文化返本开新的动力。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7日 06版)